全唐诗,1705年编纂的中华诗歌宝库,千年文化瑰宝再现辉煌 《全唐诗》收录了唐代

亲爱的读者们,《全唐诗》的编纂,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。它不仅是诗歌的宝库,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。编纂者们以严谨的态度,收录了唐代及五代十国时期的诗歌精华,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文化画卷。让我们共同致敬这些辉煌的编纂者,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,让诗歌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心灵。

探寻《全唐诗》的辉煌

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,诗歌无疑是最璀璨的星辰其中一个,而《全唐诗》作为我国最大的诗歌集,犹如一座宝库,收藏了无数诗人的聪明与情感,这部巨著的编纂,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,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高度成就。

全唐诗》的编纂始于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,由彭定求、沈三曾等十位学者奉敕编校,全书共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,作者达二千二百余人,共计900卷,另有目录13卷,这庞大的规模,不仅在当时,即便在如今也是无与伦比的。

寅奉旨刊刻《全唐诗》,从康熙四十四年(1705)三月开始编纂,至次年十月全书即已编成并奏上,这一经过充满了艰辛与挑战,但编纂者们凭借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重,最终完成了这部辉煌的著作。

《全唐诗》:一部诗歌的百科全书

. 编纂背景:《全唐诗》的编纂是在清康熙四十四年,由彭定求、沈三曾等十人奉敕编校的,这十位编纂者,都是当时的文学精英,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专业的素养,为这部巨著的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. 内容规模:全书共收录了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,涉及唐代诗人二千二百余人,这些诗歌涵盖了唐代及五代十国时期的诗歌创作,时刻跨度从618年到907年,几乎囊括了这一时期所有的诗歌作品。

. 编纂经过:编纂者们对每一首诗都进行了仔细的甄别和校对,确保了诗歌的准确性和完整性,他们在编纂经过中,不仅关注诗歌的内容,还注重诗歌的形式和风格,力求全面地展现唐代及五代十国时期的诗歌风貌。

精选《全唐诗’里面的佳句

. 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” —— 李白《静夜思》

. 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” —— 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

. 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” —— 孟浩然《春晓》

. 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” —— 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

. 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 —— 李白《静夜思》

我国:诗歌的国度,诗意盎然的历史长河

. 我国一个文化悠久、诗歌底蕴深厚的国度,最早的诗歌总集是《诗经》,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,从古至今,我国涌现出屈原、李白、杜甫等许多辉煌的诗人。

. 《诗经》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,按照内容和形式,《诗经》被分为风、雅、颂三类。

. 楚辞:在战国时代,楚国的诗人创新了新的诗歌形式——楚辞,辉煌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,创作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首部长篇抒情诗《离骚》。

《全唐诗》:诗歌的巅峰之作

全唐诗》是中国最大的诗歌集,成书于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,由彭定求、沈三曾等十人奉敕编校,全书共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,作者达二千二百余人,共计900卷,另有目录13卷。

部巨著的编纂,不仅展现了唐代及五代十国时期的诗歌风貌,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、历史、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,可以说,《全唐诗》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巅峰之作,它将永远闪耀在我国文化的星空之中。
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