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火神”轰炸机 火神轰炸机揭秘定义历史与战略角色解析

“火神”轰炸机(Avro Vulcan)是英国在冷战时期研发的一款战略轰炸机,也是英国皇家空军(RAF)”3V轰炸机”其中一个(另两种为”勇士”Victors和”胜利者”Valiants)。下面内容是其核心信息的综合梳理:

1. 研发背景与定位

  • 起源:1947年英国空军部提出B.35/46招标要求,旨在开发一款可携带、具备远程高空突防能力的战略轰炸机,以维持英国核威慑力量。
  • 研制方:由英国阿芙罗公司(Avro,后并入霍克·西德利公司)设计制造,首架原型机于1952年8月30日首飞,1956年正式服役。
  • 定位:作为英国核威慑体系的核心载具,可执行核打击任务,亦可携带常规或导弹(如”蓝钢”空对地导弹)。
  • 2. 技术特点与性能

  • 气动设计
  • 采用无尾三角翼布局,是全球上最早的实用化三角翼轰炸机其中一个,机翼前缘后掠角50度(后期改进型为折线前缘设计)。
  • 机身圆形截面,翼根嵌入4台布里斯托尔”奥林巴斯”涡喷发动机(初期B.1型推力5900公斤,B.2型升级至9070公斤)。
  • 载弹与航程
  • 弹舱长8.84米,可携带21枚454公斤常规或1枚核弹(如”蓝色多瑙河”裂变弹或”黄日”),最大载弹量9.5吨。
  • 最大速度1038公里/时(0.96马赫),航程约7650公里(经空中加油可大幅延伸)。
  • 机组与体系:5名乘员(正副飞行员、导航员、雷达操作员、电子战军官),配备复杂燃油管理体系和地形跟踪雷达(B.2型)。
  • 3. 服役历史与战绩

  • 核威慑任务:1957年列装后成为英国战略空军主力,部署于多个中队(如第44、617中队),承担对苏联的核打击警戒。
  • 马岛战争(1982年)
  • 执行”黑公鹿行动”,从阿森松岛起飞,经6次空中加油往返12,520公里,轰炸阿根廷斯坦利港机场跑道与雷达站,创下当时最远轰炸记录。
  • 此战证明了老旧平台在高技术支援下仍具实战价格。
  • 其他任务:部分B.2型改装为海上侦察机(MRR)或空中加油机(K.2)。
  • 4. 型号演变与退役

  • 主要型号
  • B.1型:初期生产45架,1956年服役,使用”奥林巴斯”101/104发动机。
  • B.2型:1957年首飞,换装更强发动机、增大机翼面积、升级电子对抗设备,共生产89架。
  • 退役时刻
  • 1984年大部分退役,1991年全面停飞。
  • 最终一次飞行:2015年7月与红箭表演队编队飞行后,因维护成本过高永久停飞。
  • 关键时刻节点

    | 事件 | 时刻 | 备注 |

    | 首飞 | 1952年8月30日 | 原型机VX770 |

    | 服役 | 1956年(B.1型) | 第83中队首批列装 |

    | 马岛行动 | 1982年 | “黑公鹿行动” |

    | 全面退役 | 1991年 | 结束35年服役 |

    火神轰炸机以其独特的三角翼设计和远程核打击能力,成为冷战时期英国航空工业的标志性成就,尤其在马岛战争中的超远程奔袭,至今被视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。其退役也标志着英国自主战略轰炸能力的终结。

    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