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苏州园林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?
提到苏州园林教学设计,很多老师开头来说想到的是叶圣陶先生那篇经典说明文。但怎样让这篇看似”高冷”的文章活起来?关键在于找到那20%的核心要点,就像苏州园林讲究的”移步换景”一样,教学设计也要让学生每走一步都有新发现。
《苏州园林》这篇课文最抓人的就是那句”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,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”。在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中,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”文眼”,带着学生一起探索:叶圣陶是怎么证明这个见解的?用了哪些巧妙技巧?这不正是说明文教学的精华所在吗?
三步拆解苏州园林教学核心
第一步:抓准说明文的”骨架”与”血肉”
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开头来说要帮学生看清文章的”骨架”——总分拓展资料构。就像园林布局讲究主次分明,文章先总体介绍”图画美”特征,再从布局、山水、花木等7个方面具体说明,最终画龙点睛。带学生画结构图时,可以问:”如果把文章比作园林,你觉得第3段是假山还是小桥?”这样抽象的说明顺序就形象化了。
第二步:玩转作比较和打比方
说明技巧教学最容易变成枯燥的概念背诵。在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中,不妨让学生角色扮演:”如果你是导游,怎么用打比路线游客介绍嶙峋的枝干?”当学生说出”这树枝多像舞者的手臂”时,他们不仅懂了技巧,更体会到了叶圣陶语言的精妙。比较教学也很重要,比如把园林照片与对称的现代建筑对比,学生立刻就能get到”天然之趣”。
第三步:从读到写的创意迁移
好的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定要有输出环节。让学生模仿课文写《我们的校园》,要求:1个核心特征+3个分述角度+至少2种说明技巧。有个学生写道:”教学楼像乐高积木堆成的聪明城堡”,这不就是活学活用吗?还可以组织”最佳小导游”评选,看谁能把校园特色说得最”苏州园林”。
让传统文化在课堂”活”起来
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的最高境界,是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古人”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聪明。我常带学生做两个拓展:一是对比欣赏园林实景图与山水画,感受共同的艺术追求;二是讨论”为什么现代人依然向往苏州园林”,引导学生思索传统审美对当代生活的启示。
最终别忘了,所有教学设计都要回归语文素养。通过苏州园林这篇范文,学生不仅学会阅读说明文的技巧,更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。就像叶圣陶先生写的:”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”。好的教学,就是要让学生既看到”树木”也看见”森林”,在掌握聪明的同时,收获审美愉悦和思考成长。